东莞市:文旅融合推动活化传承
东莞是一座充满活力、敢闯敢干,因改革开放而迅猛发展的“年轻城市”,更是一座有着近5000年历史的“古城”,1991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四地一门户”之誉。作为“岭南文化重要发展地”,东莞有近5000年人类活动史、近1700年的建县史和近1300年的建城史;作为“粤海第一门户”,东莞地处珠江口交通要冲,明清以来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之地”,虎门销烟精神历久弥新;作为“华南抗日根据地”,这里诞生壮大了广东省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东江纵队;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东莞在短短40年间从一个农业县蝶变成为人口破千万、GDP破万亿元的超大城市。
目前,东莞拥有1个历史文化名城、2个历史文化名镇、6处历史文化街区、9个历史文化名村、12个传统村落、442处历史建筑、155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93处不可移动文物、3528株古树名木、16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1处地名文化遗产、1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8个具有历史价值公园、117处红色革命遗址等保护对象。
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情况
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以构建系统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融入城乡建设为总目标,以申报促保护、以项目促传承,推动挖掘历史资源、健全政策体系、编制保护规划、加强日常管理、落实保障措施等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的东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抽调人员集中办公,统筹全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及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市委党校设置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题课程,提高领导干部素养和能力。
•持续挖掘资源
2023年,东莞持续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及时扩充保护对象。公布第三批历史建筑159处,至此全市历史建筑共442处,32个镇街均有历史建筑;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3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15件/套馆藏文物;新增4株二级保护古树;建成38个具有历史价值公园。东莞还积极推动虎门镇申报第八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完善政策体系
一是修订规范性文件。2024年,修订印发《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规定》《东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东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三份规范性文件,细化保护管理要求,建立网格化巡查。二是推动制度建设。推进制订《东莞市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施方案》,明确东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分工、保障措施等内容。启动历史建筑修缮、预先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等指引文件编制工作,为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落实应保尽保提供依据。
•编制保护规划
一是结合规划摸清底数。东莞以编制保护规划为契机,全面调研、详细摸排全市历史文化资源,查找活化利用问题,以谋划项目的思维制定解决路径,形成历史建筑诊断报告等调研成果,指导后续工作开展。二是推进规划编制报批。目前,全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均已形成了初步成果。其中2个历史文化名镇、2个历史文化名村通过省级审查,5个历史文化名村上报省厅审查,2个历史文化名村通过市级专家评审,6处历史文化街区获正式批复。
•加强日常管理
一是推动挂牌保护、测绘建档。完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挂牌工作,开展历史建筑测绘建档。二是加强巡查检查。将历史文化日常巡查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并对网格员开展培训。三是加强审批管理。将各类保护对象保护范围线纳入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保护对象主管部门各环节审核把关。持续落实历史文化保护对城市建设项目“一票否决”,项目实施前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严格审批历史文化保护三项行政许可事项。四是强化专业保障。建立东莞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家库,现有67位专家入库,参与各类保护规划、活化利用项目咨询、评估。
优秀案例展示
•塘厦镇江源学校旧址
江源学校旧址是东莞市历史建筑,学校始建于1927年,是东莞最早注册的现代村办学校之一。为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这一珍贵历史文化资源,石潭埔社区多方筹集资金、邀请专家恢复风貌,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该历史建筑已是社区居民、大江源小学学生了解石潭埔先辈光荣历史故事、发扬刻苦学习精神的重要场所。
一是多方筹集资金,破解保护资金难题。2020年,由社区、居民、企业以及社会人士自发组织对江源学校修缮工程捐款,共筹集社会资金约200万元、社区资金约100万元用于江源学校的主体修缮工程。2021年,投入60万元用于展陈布置,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及学校原有的红色基因、石潭埔发展历史等内容,将其打造为有石潭埔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是邀请专家指导,恢复原有特色风貌。石潭埔社区邀请古建筑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师等专家对建筑进行勘察检测、出具设计方案,寻找传统工匠应用传统工艺,按照江源学校原有风貌进行修复修缮,经原貌修复后主体为中西结合双层外廊式建筑,硬山顶,二层为绿琉璃栏杆,正面墙头中部有灰塑图案造型,最大程度保留历史建筑韵味。
三是坚持以用促保,传承爱国教育文化。江源学校旧址在完成基础修缮后,石潭埔社区在江源学校原址上打造“石潭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历史建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基地”内设有党员宣誓区、教育展览区、阅读区、视频教育区、炮楼瞭望区等。另外设有党史发展历程展,推动红色主题教育,营造出讲好新时代红色故事的浓厚氛围。
•茶山镇南社村
南社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距今800多年历史,现存古民居200多间、祠堂20余间,是岭南地区保存最好的明清古村落建筑群之一。近年来,市、镇两级政府充分发挥统筹引领作用,市直各部门持续指导,村委会、文旅公司、村民多方积极配合,以推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有效展示名村历史文化价值,推动食巷、非遗主题民宿、非遗博物馆等项目建设,集中全力办大事,走出一条政府引领保护、多主体配合发展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市级非遗项目南社斋醮
一是政府引领保护。茶山镇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南社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南社古建筑群的保护开发各项工作。南社村村委会成立了南社古建筑群管理所,聘请清华大学专家教授编制《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方案》及宣传书籍《南社村》,积极宣传古建筑群的保护工作。市直各部门在资金补助、专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市、镇、村三级财政对古建筑群的保护修缮先后共拨付3500万元,用于古村内24处古建筑修缮加固、村落环境治理以及道路、排水、消防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市级主管部门持续跟进指导镇、村编制名村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对象和活化利用方向,保障古村落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各项建设活动有序开展。
二是多主体配合发展。南社村村民倡导成立东莞南社创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主要由南社村村民组成,拉开了“政府引领、企业管理、村民参与、专业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序幕。专业化的运作保证了南社明清古村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与传承,统筹开展古建筑修缮、河道整治等工作,实现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实施雨污分流、垃圾分类等措施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坚持“修旧如故”和“安全第一”的原则,使用原材料、原工艺结合现代建筑新技术,对原有坍塌或破旧民居加以修缮和活化改造,治理和修复古村落历史风貌。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古建筑和农耕文化、传统祠堂文化、茶文化等,不断开发新业态、新模式,渐渐探索出了结合农耕元素和莞香元素的“南社人家”“隐香古苑”民宿、茶文化主题的综合项目等文旅业态,以及“莞香茶社”等特色商铺和民俗体验配套设施等,并恢复百年民俗活动“南社斋醮”等文旅项目,打造“忠孝文化节”节事活动,申报“茶山绸衣灯公”“南社九大簋”等省、市非遗项目,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如今,南社古村落有了“烟火气”,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南社村旅客接待量提升至上百万人次,门票、餐饮、民宿等旅游综合收入也水涨船高,从十多万元提升至上千万元,村民既得到分成收入,还收获就业创业的机会,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2020年,南社古村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