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从错位到协调:全面优化城市更新绩效的新路径
2024-06-27 09:23:10    作者:彭建东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的城市更新绩效指标体系推动“好社区、好城区”建设,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等理念和战略,为美丽城市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然而,城市更新实践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错位问题,影响了预期效果的达成。以下将从五个错位现象入手,深入分析当前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现状:城市更新中的“五大错位”

第一,城市空间资源布局与人口分布错位。

该错位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与实际人口流动趋势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传统的城市空间布局往往无法及时适应新的居民分布需求。这种错位导致一些区域过度集中、资源过度开发,而另一些区域则资源配置不足、服务滞后。这种不平衡不仅影响城市功能的整体协调,也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合理规划城市空间资源、科学预测人口流动趋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第二,公共空间利用与居民需求错位。

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但其设计和利用常常与居民的实际需求脱节。许多公共空间在规划时未能充分考虑居民的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需求,导致利用率低,甚至成为闲置空间。有效的公共空间应具有多功能性,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促进社区交流和社会互动。优化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需要深入了解居民的需求,创造更多互动和休闲的场所,从而提升公共空间的实际使用价值。

第三,快速提质式城市更新与居民需求错位。

此类城市更新通常强调物质空间环境的迅速改善,但忽视了居民需求的多样性和长期性。物质空间的快速变化往往导致社会空间关系的断裂、社区文化和历史记忆的消失。居民需求不仅仅是对物质条件的改善,更包括对社会关系、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维护与提升。因此,在城市更新中,应更加注重社区参与,深入了解和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避免“一刀切”的快速更新模式,保障更新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

第四,资源分配与社会公平错位。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资源分配的错位往往导致社会公平问题的加剧。高收益区域和低收益区域在资源获取和分配上存在显著差异,富裕社区得到更多的投资和服务,贫困社区则常常被忽视。这种不公平的资源分配不仅加剧了社会分层和不平等,也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和谐与稳定。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城市更新必须在资源分配上更加均衡,确保所有居民都能公平地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

第五,文化建设与城市更新错位。

文化建设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常常被忽视或流于形式。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呈现,更是精神文明的体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建设应贯穿始终,通过保护历史遗迹、传承地方文化、丰富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文化建设不仅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还能促进社会和谐和提升居民幸福感。因此,城市更新中应注重文化建设,确保物质与精神同步提升,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

对策:构建五大类关键绩效指标

为系统解决“错位”问题,确保每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和指导方针,建议构建五大类关键绩效指标:高质量发展指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指标、绿色发展指标、创新驱动发展指标和协调与开放发展指标。

第一,高质量发展指标。

高质量发展是城市更新的核心目标,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建筑质量和基础设施完善度。经济效益可以通过GDP增长率、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和区域经济活力指数来评估,这些指标能反映城市更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建筑质量则关注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抗震防灾能力以及环保材料的使用,确保建筑在使用寿命内的高质量和安全性,同时减少环境负担。基础设施完善度则涉及供水、供电及交通网络的覆盖率和可靠性,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的高效运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指标。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城市更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望。居民满意度是衡量这一目标的重要标准,通过问卷调查和满意度评分,了解居民对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以公共服务覆盖率评估教育、医疗和养老等设施的分布情况,确保公共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住房保障指标关注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情况及其分配的公平性,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提升社会公平。社区参与度反映居民对城市更新决策和实施过程的参与情况,通过社区会议和公众咨询反馈,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第三,绿色发展指标。

绿色发展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标,其衡量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提升、绿地覆盖率和碳排放减少。空气质量通过监测PM2.5和PM10浓度以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来评估,反映空气污染物的水平和空气质量的总体改善情况。水质提升则通过评估水体的水质达标率和污染治理效果,确保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绿地覆盖率通过评估城市绿地和公园的覆盖面积和分布情况,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碳排放减少通过监测碳排放量和低碳技术的应用,确保城市更新过程中碳排放的减少,推动城市向低碳方向发展。

第四,创新驱动发展指标。

创新驱动是实现高质量城市更新的重要动力,其衡量指标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科技研发投入和新技术应用。智慧城市建设通过评估智慧交通系统和智慧社区服务的应用效果,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科技研发投入通过评估研发投入比例和专利申请数量,衡量政府和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和成果,促进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新技术应用通过评估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城市更新中的使用情况,提升建设效率和质量,推动技术进步。

第五,协调与开放发展指标。

协调与开放发展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向,其衡量指标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国际竞争力、文化多样性和政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通过评估老城区与新城区发展平衡度和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确保城市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通过评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衡化的程度,推动城乡互动和融合。国际竞争力通过评估外资企业数量和国际人才引进情况,提升城市的全球影响力。文化多样性通过评估文化活动的丰富性和居民文化参与度,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政策支持通过评估政策创新力度和政策落实效果,确保政府在开放发展方面的政策创新和实施能够有效推动城市更新的国际化进程。

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指标、绿色发展指标、创新驱动发展指标和协调与开放发展指标五大类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全面评估和指导城市更新工作,从而实现美丽城市高质量发展。面对“错位”问题和新的挑战,城市更新必须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为建设“好社区、好城区”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实践指导。

•彭建东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武汉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历史遗产保护、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建筑与城市设计实践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及工程实践,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在相关研究领域曾发表著作《城市规划设计思维与表达》,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等平台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指导学生完成的规划设计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