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变与不变——关于城市体检工作方法的思考
2024-04-24 21:35:33    作者:袁兆宇

从2018年开始,住房城乡建设部即开展城市体检工作,2019年选择11个城市开展体检试点,2020年选择36个样本城市全面推进城市体检工作。2021年,城市体检样本城市数量扩大至59个。与此同时,各省也逐步开展省级试点工作,地级市、市辖区、县(市)加入到城市体检的行列中。当下,通过城市体检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推动系统治理“城市病”的新规划建设理念已被各级城市主管部门熟知并运用。

城市体检作为重要的城市更新工具仍处在探索阶段,近年来,以指标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不断调整。2023年,一直沿用的8个维度的指标体系也调整为“住房、小区、街区、城区”四个方向。变化之下,如何贯彻落实“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评估制度困扰着相关部门的同时,也对技术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城市体检的“变与不变”

形随势而变。住房城乡建设部基础指标体系是城市体检的顶层设计,探索期的调整有其客观必要性,实践中各级城市应依据部每年的指标体系开展主体工作,也便于和其他城市进行横向对比,形成对本城市发展建设成效与问题程度更为全面的判断。在基础指标变化的情况下,各地可通过补充特色指标的方式来实现指标体系的延续与相对稳定。

形变神不变。无论年度体检指标如何变化,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牵头的城市体检核心作用还是解决建设领域的“城市病”,特别是要识别“病灶空间”,这样才能采取靶向措施。体检指标从8个维度调整为对应城市管理单元的4个方向,更加强化了空间属性,坚持空间导向应成为城市体检不变的精神主线。

城市体检的工作方法

先认识城市再体检城市。城市体检被诟病最多的问题是缺乏针对性,方式方法僵化。究其原因是就指标论指标,缺乏对城市的系统认知。相比于总体规划,虽然城市体检的内容形式更为简化,但必须要建立在对城市特征的系统认知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特色指标方案,消除基础指标的局限性。结合城市特征对体检指标进行灵活解读,选取适宜的评价标准,才能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价结果。例如,山水城市需要强化临山、滨水特色空间的评价指标,而山地城市则要弱化专用自行车道密度这类不适宜指标。带着城市特征对指标进行解读,又如高山峡谷地带的城市,对严重积水点这类密度评估指标要更加谨慎,往往建成区受到地形地貌限制面积较小,少量积水点就能造成指标结果比大城市还高。不加甄别,问题会被夸大,而地貌特征所伴生的自然灾害却容易被忽略,近年安全韧性类基础指标只要求评估交通事故和安全事故的影响。

从体检维度到行动方向。无论是8个维度,还是4个方向,指标只是工具,城市体检回归本质还是要聚焦城市建设领域。规划师只是“体检医生”,并不是解决“城市病”的“主治医生”,重视城市体检作用,也要充分认知其效用边界。城市体检可以有效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开出的“药方”是解决问题的线索,并不可替代各部门的专项工作,只有对应各部门事权,才能有效推动从城市体检到城市更新的技术链条运转。以8维度中健康舒适类指标为例,现实中并没有负责健康舒适的市直部门,如转化成为公共服务设施、老旧小区等城建方向,便与文化局、教体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职能分工相对应,城市病的“主治医师”有了着落,从而实现由“问题导向”向“行动导向”的转化。

从更新前提到更新依据。“先体检再更新,无体检不更新”的理念已经得到业界广泛认同,与规划实施评估相似,未来城市体检的核心意义不在于以独立项目的形式呈现,而是作为城市更新规划的必要支撑。但目前城市体检的成效与预期效果存在差距,多作为完成年度指令性任务的例行工作,城市体检扮演着开展更新工作前提条件的角色,未能充分发挥引导城市更新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城市体检对空间的聚焦不足,或是提出的空间太宽泛。新的城市体检框架更加关注“好房子、好小区、好街区、好城区”四个中微观尺度,更加强调问题清单和整治清单,项目导向的成果要求愈加明显。城市体检在发现指标问题、提出更新建议的基础上,应更聚焦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空间、彰显城市魅力亮点空间、重大安全隐患潜藏空间等,与城市更新形成紧密联系,成为城市更新的依据。

从普遍撒网到紧抓龙头。顺利开展城市体检技术工作离不开有效的组织保障,除自上而下构建统筹体制机制外,有效组织社会满意度调查也事关工作成效。社会满意度调查人本视角对指标背后民意诉求的揭示作用,是自体检和第三方城市体检无法替代的,利用好社会满意度调查可以实现从评估“数量够不够”到“品质好不好”的跨越。实践中发现,社会满意度调查最大的问题是样本准确性不足,常出现无效问卷。社会满意度调查分为社区管理员问卷调查和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其中社区管理员问卷与体检指标关系最为紧密,相比于其他不留名的填报者,社区管理员群体还具备可追溯、可沟通的特点,社区管理员还是推进居民问卷收集的实际“操盘手”,作用不言而喻。对应新的城市体检技术框架,应把物业管理负责人员纳入其中,共同作为了解民意的“龙头”,维护好与这一群体的关系,形成有效组织,在强化问卷覆盖率的同时,紧抓“龙头”提升调查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202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全面推动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国家级试点和地方试点城市也将陆续开展五年城市体检评估,未来城市体检的技术体系还会顺应发展要求进行调整,把握好城市体检的变与不变,利用好技术与组织经验,不但有利于已开展城市体检的城市工作成效更进一步,也有利于即将开展城市体检的城市快速进入角色,让城市体检找出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和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为城市更新提供依据与思路,真正发挥“无体检不更新”的作用。

•袁兆宇

就职于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开发研究中心。硕士,高级城市规划师。长期从事城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领域项目实践与研究。近年来,负责多项省(自治区)级、市级、区县级城市自体检、第三方体检及社会满意度调查工作。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