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河道与城市发展有机共生的上海新实践
——《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解读
2019-01-04 14:06:08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丁艳彬

历时2年多,2018年12月,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上海市水务局联合编制的《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面向社会公众公示征询意见。

2018年8月,上海市委书记、总河长李强明确提出,要实现上海水环境的根本性好转,兑现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在新形势下,河道建设和整治不仅关系到城市面貌的提升,更是彰显城市文明的重要手段,体现了上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关系民生、以人民为本的城市精神。河道及沿河陆域环境整治不仅是上海建设生态之城的重要内容,更是重塑城市空间,落实生态文明、城市治理、城市更新等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

这是一次主动转变“治河”理念、秉承“绣花功”要求的创新实践,完成了对上海河道历史沿革、现状和规划情况的梳理。《导则》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指导,其目标和理念与“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高度契合,提出了城乡河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维的思路和方法,着力凸显治理理念创新性、内涵人文性、功能形态生态性,为全市水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深入推进河长制提供技术指导,致力形成河长制的上海特色,将上海打造成令人向往的国际生态之城,将河道治理工作做成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典型实践案例,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民心工程。

wuq8c164.jpg

打造 令人向往的 国际水城、美丽水乡

上海是一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河网密布,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的特点。根据《2017年上海市河道(湖泊)报告》,2017年,上海市拥有河道43253条、总长度为28714.47公里,湖泊39个,河湖总面积为620.92平方公里,河湖水面率达到9.79%。

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水环境是最重要的发展基础之一,是检验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之一,必须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突出强调、统筹谋划。要确定目标、综合施策,全力以赴打好综合整治攻坚战,以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果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时至今日,上海各级河长已经就位,全市中小河道治理将由攻坚战转入持久战。

追求卓越之路充满挑战。望眼全球,要成为全球化时代中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塑造具有文化魅力、生态价值、景观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河道与滨水岸线将发挥极其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标“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目标,上海河道规划与建设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导则》由此应势而生。《导则》秉承上海市中小河道“生态为先、安全为重、人民为本、文化为魂”的规划建设基本思路,落实“水陆统筹、水岸联动、水绿交融、水田交错”的基本原则,开展上海市河道及沿河陆域规划、设计、建设等全周期研究。《导则》将为各级河长、湖长及相关管理者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撑,为设计师提供设计指引,为市民提供更多水清岸绿、活力四射的河道滨水空间。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政规划管理处负责人介绍说,《导则》规划理念实现了由“主要重视安全保障”向“全面构建复合功能”转变,总体内涵由“生产、生活基本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综合功能”转变,统筹范围由“水域本体”向“水陆统筹”转变,设计思路由“水利工程设计”向“整体空间设计”转变。参照国际大都市河道及沿河陆域发展建设经验,未来上海河道将满足“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城市韧性;满足复合功能,保障城市安全;延展公共空间,容纳公共活动;展现景观魅力,传承地区文化”等多元要求。

打造理想河道,从何入手?《导则》明确了“生态之河、安全之河、都市之河、人文之河、创新之河”五大目标理念,提出了生态保育、岸坡稳定、复合多元、延续风貌等19项规划导引及91条设计策略。

千方百计为百姓打造宜人的亲水空间

《导则》鼓励河道开放可达,强调因地制宜,依据河道所处的功能、区位等要求进行差异化引导。对公共活动型和生活服务型河道,积极开辟和改造绿地、亲水平台等,最大限度开放滨水空间;对生态保育型和生产功能型河道,宜进行景观、生态改造,适度开放两岸空间。

结合国际大都市定位,《导则》对塑造城市空间品质提出精细化要求。沿河建筑群落要富有韵律,新建的建筑应充分考虑精致度、景观性,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借鉴全球先进色彩规划管控的做法,上海河道也将分类分区落实色彩引导措施,根据河道自身情况,选取影响因子,依据重要性排序,叠加研究后划示色彩分区,并与上海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相衔接,划定色彩管控分区。

都市之河还将增加创意、商业等复合多元功能,鼓励进一步增强滨水空间周边底层建筑的公共性,与室外公共空间产生互动。


网友评论
 Top